標題:
[中醫新知]
中醫如何保肝、養肝? (康健雜誌 49期 )
[打印本頁]
作者:
gdoctor
時間:
2010-9-2 00:30
標題:
中醫如何保肝、養肝? (康健雜誌 49期 )
中醫如何保肝、養肝?
肝火大表示肝不好?中西醫對肝的觀點迥異,
養肝、保肝,首先要知道自己保的是哪一種肝。
文.林貞岑
2002/12 康健雜誌 49期
「醫生,我口乾舌躁、肝火旺,是不是肝功能不好?」
臨床上聽過無數抱怨,愛開玩笑的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理事長許金川,忍不住搖頭嘆道:「國人說的肝與正統醫學的肝,有很大的差別。」
此肝非彼肝,問題倒底在哪裡?
事實上,中西醫學語彙不同,中醫所指的肝,遠比現代醫學的肝範圍更廣。
當西方肝遇見東方肝
現代醫學的肝,是指單純的器官──兩片重達1.5公斤,沒有神經,默默工作的肝臟,是人體唯一可以再生的器官。
中醫的「肝」,則不只是肝臟而已,廣義來說還包括腦及神經系統。
根據典籍記載,肝為將軍、統帥,負責謀慮、思考,管理身體各部門運作,「有點類似自律神經系統,」在中國醫藥學院教授中醫內科學多年,彰化秀傳醫院副院長陳榮洲表示,像是昡暈、中風等,在中醫裡都被歸類成肝系疾病。
以功能分類,中醫的肝主要負責藏血和疏泄。藏血是儲存身體的養份,疏泄則是指身體的疏通調節(新陳代謝)功能。
舉例來說,肝就像一個中央銀行,負責管理身體三大貨幣(氣、血、水)流通。情緒、睡眠、飲食甚至藥物等,均會影響肝的疏洩功能。
一般所說的肝火旺盛、肝陽上亢,便是疏洩功能過度亢奮的表現。肝火一路順著肝的經脈延燒,頭暈、失眠、口乾、耳鳴,眼睛乾澀、頭痛等現象一一出現,甚至引起肝發炎及病變。
因此中醫所謂保肝養肝,基本就是改善身體環境,維持正常的疏通調節功能,以增強對抗疾病的能力。
「簡單來說就是減輕肝臟負擔,」擅長中西醫結合,三總中醫部主任林高士提到,這一點中西醫看法相同,但中醫在做法上,似乎較為多元豐富,只要從一些日常生活細節著手,以改善屬於肝系統的諸多病症,達到保肝目的。
情緒要平穩
中醫提到「怒則傷肝」,情緒起伏過大,很容易影響到肝。通常自我要求高、急躁、完美主義的人,較容易產生焦慮、不安,這在中醫裡是屬於較易產生肝火的體質。
「肝屬木,木喜調達。」參與台大中西藥合併治療肝炎計劃,台南醫院新化分院副院長蔡宗龍,本身也是肝膽腸胃科醫師,他認為可以把肝想像成一棵大樹,樹木喜歡自由、無拘無束,因此,養肝首重情緒調節、心情愉快。
行政、醫療工作繁忙,另外還有唸書及研究工作,蔡宗龍個人調整壓力的辦法,是週末騎馬。躍馬馳騁的快感,讓他可以得到釋放,重新找回力量。
成功抗肝癌10年,財團法人國家政策基金會國家安全組召集人蘇起認為,「不生氣」很重要。擔任公職六年半,無論面對立法院接受質詢、挨罵等種種壓力,蘇起卻很少失眠過。
「啊,恰到好處。」個性開朗的蘇起,一進門就為我們介紹他特別喜歡的,掛在牆上的聖嚴法師題字。
對他而言,沒有升官、下台,只是平行的從一個圈子轉任到另一個圈子,「上班打領帶和不打領帶而已」,自己把工作儘量做好,得失心不要太重,就不會隨情緒起舞。
睡眠要足夠
肝主藏血,黃帝內經素問篇提到:「人臥則血歸於肝。」足夠的睡眠,肝臟才可以得到完全的修復。
以中醫觀點而言,晚上11點至凌晨3點,血液流經肝、膽,此時應讓身體得到完全的休息,否則肝的修復功能受到影響,體力無法恢復,連帶思考能力也會變得遲緩。
「在這段時間內要睡著才算,」林口長庚醫院中醫內科主任郭忠禎提到,他個人一定想辦法儘量在11點前就寢,至少十二點半點前會睡著。
睡眠品質不佳,也會造成肝火上升。因此專家建議,晚上不適宜從事太過耗損腦力的工作,容易影響睡眠品質。
身兼教學臨床多職,治療肝病經驗20年,陳榮洲主任坦承,自己經常得忙到凌晨1點才能就寢,「但我一定會打坐半小時以上,」持續打坐20多年,陳榮洲相信打坐可以沈澱白天的紛擾,讓自己靜下心來,短時間內就可以進入夢鄉,且一夜好眠。
適當的休息則有助於強化肝臟。
「平時累了就要休息,」蔡宗龍建議,對肝最好的方式,就是每天找時間休息。他記得自己在當住院醫師時,同事的肝功能指數飆到200多,他自己則是完全正常。後來他發現這位同事一開始上班,便拚命工作到晚上10點,中間不吃飯也不休息;他自己是三餐照常,中午小睡一下,晚上吃完飯也小小休息一下,即使工作到比同事還晚,可能要11點才能回到家,但是他的精神體力,還是比別人好。
「我們的身體很敏感,」大學時代檢查出B型肝炎帶原,國小任教的陳老師與肝炎病毒和平相處近20年,她堅持只要忙了、累了,就隨時調節、抓空檔休息,比如中午睡午覺,通常疲倦的感覺都可以清除。
飲食清淡
辛辣、刺激的食物,如油炸、咖啡、茶等,也是引起肝火的原因,儘量避免過量食用。
天然原味的綠色青菜和水果,不會增加肝臟負擔,又富含抗氧化物,對肝細胞的修補有很大幫助。
從小生長在台東的蔡宗龍,吃慣食物原味,像是燒烤、加工品、油蔥、油炸等,「凡是沒有食物原味的食物」他一點也不碰。家裡採低油低鹽、不加味精的健康飲食,除此之外,蔡宗龍每天帶便當上班,他認為可以因此減少外食對身體造成的負擔。
「自己要懂得去平衡,」郭忠禎主任提到,自己平日飲食沒有特別禁忌,今天吃得油膩點,明天便改吃些涼性食物如絲瓜、高麗菜,或是蔬果多一點,去平衡身體的酸鹼值,他認為飲食均衡就好。
至於火氣大需不需要吃藥?專家認為,除了睡眠足夠、心情放鬆,一些簡單的食物也有助於降火。綠豆、薏仁、蘆筍、絲瓜、西瓜、蘆薈、蚌類可以清熱;
也可藉由調節身體水分(中醫稱為瀝濕)的紅豆、冬瓜,除去身體的濕熱狀況,郭忠禎醫師提到。
此外,中醫認為,強化腸胃功能,肝才可以得到充分營養。飲食清淡可以減少腸胃負擔,四神湯中的的蓮子、芡實、茯苓、山藥,具有健脾效果,可以達到調理腸胃的效果。
拿著電話邊講邊煮菜,拼布老師林麗貞去年才跟兒子共同經歷肝癌開刀。笑聲琅琅的她,提到20年前曾因急性肝炎住院,之後服藥產生憂鬱症副作用,連家裡窗戶都不敢開。一路歷經肝硬化到肝癌,她承認自己花了很長時間才走出來。
以前她體力很差,「後來我練瑜伽,開刀半年之後體力很快就恢復,」腦子裡總有不同的計劃在打轉,現任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義工的林麗貞,十分推薦瑜伽的功效。
生活正常、飲食有節、恰到好處的生活方式及處事哲學,可能才是將人生從黑白轉成彩色的契機。
中醫叮嚀:慢性肝炎患者忌補
肝病在中醫裡屬於濕熱體質引起,一般不適合補。像是四物湯、人蔘雞、當歸鴨等滋補類食品,都容易火上加油,反而造成肝臟負擔。
麻辣、刺激、油煎、油炸食品及麻油,也會引起火氣,儘量少用。
治療肝炎經驗豐富的陳榮洲主任建議一個簡單的測試方法:如果飲用或食用某些食品之後,會有口乾舌躁或是口苦的情形,表示不適合你現在的體質,最好暫停使用。這種測試方式也適合一般人。
此外,像是枸杞、黃耆、當歸泡成的養生茶,屬於溫補性質,陳榮洲特別提醒,肝炎病人若是有口肝舌躁時,並不適合飲用。
簡單好做的保肝瑜伽操──拜月式
利用隨時可做的瑜伽伸展姿勢,輕鬆達到強化肝臟功能
●特色:
利用前彎、側彎、
腳伸直等伸展動作,
帶動內臟筋絡的肝經及膽經,
達到強化肝臟效果。
●步驟:
1. 腳與腰同寬,雙手合掌,打開往上舉至與肩同寬。
2. 雙掌張開後仰吸氣。
3. 前彎吐氣
4. 雙手左右環抱往上合掌吸氣
5. 左右各側彎各一次(側彎時吐氣)
6. 左右扭轉各一次(轉時吐氣)
7. 雙手回到胸前合掌
●每回重複10次
●提醒:剛開始做不用調整呼吸,習慣後再慢慢加上。口訣是手、頭往上時吸氣,手、頭往下時吐氣。
動作示範、指導:
中華民國沖道瑜伽會理事 曹月美
中醫治療肝炎
中醫講究的是症型,而非疾病。因此在肝炎的處理上,也可以分成幾個階段:
●急性發炎期:
表現症狀有悶痛、脅肋痛等。臨床上以清熱解毒藥物如茵陳嵩、大清板藍根等,加速肝內酵素的廓清,運用小劑量抗病毒藥物,一點一點殺死病毒;發炎情形較嚴重時,所謂苦寒藥如黃蓮龍膽洩肝湯等上場,負責增強巨噬細胞和網狀細胞,調整免疫能力,對抗肝細胞損傷,以陳榮洲主任的治療經驗而言,一般都可以讓肝指數下降。
●復原期:
面對死傷累累的肝病戰場,中醫此時考慮的是,如何幫助肝臟細胞復原。
「有時會加一些活血化瘀的藥,清除肝纖維化,」陳榮洲表示,研究發現丹蔘可以增加肝細胞一倍以上的再生能力,對於修復很有幫助。肝炎病人在恢復期時,經常出現容易疲倦、口乾、睡不好等氣陰兩虛的情形,因此除了清熱解毒藥之外,有些醫師會使用丹蔘來調補。
但也有醫師認為恢復期不應用藥。「因為若是中途攔截,會不會讓身體失去自體免疫的機會?」這是中醫、西醫目前共同面臨的困擾。
疲勞會傷肝?
在臨床上雖可見過度疲勞的人,會出現輕微的肝指數升高,但目前沒有任何的研究證據顯示,工作太累或是疲勞會引起肝病。
且在台灣造成肝病的主因,多為病毒、藥物及飲酒過量造成。一般僅就疲勞可能會影響免疫系統改變,來「間接」推測,疲勞可能會引起肝病發作,實際上並無明顯證據證實兩者之間有關連。
但是肝炎患者確實較容易出現疲倦的情形。中醫認為,肝為罷(疲)極之本,通常肝氣血不足的人,特別容易覺得疲憊;西醫看法則是在肝炎急性發作、肝硬化或是肝癌末期時,才可能出現疲倦的症狀。
疲倦只是一種警訊或是表現,找出背後潛藏的病因,才是重點。
歡迎光臨 Queer01 (http://434008.yxxdcdnwl.art/)
Powered by Discuz! 7.0.0